? ? ? ?東北問題由來已久,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就有所謂“東北現象”一說。當年在討論“東北現象”時,發現東北有兩個最主要的問題:一是產業結構單一,二是體制機制落后。十幾年過去了,東北經濟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這兩個問題依然存在,成為阻礙東北經濟發展的兩大頑癥。這提醒我們,在東北振興上不能再存有似是而非的模糊認識,必須抓住關鍵、找準重點,用新舉措新思路徹底解決妨礙東北振興的頑瘴痼疾。
?????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東北振興的關鍵
????? 一些人認為,振興東北經濟,歸根結底要靠市場和需求的擴張,因而把希望寄托在出臺大規模刺激政策上。這種看法并不符合實際。東北地區的核心工業是基礎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其增速與國家出口增速之間存在高度的正相關關系,只要出口形勢好,基礎工業和裝備制造業的需求就大、增長就快。新世紀初,伴隨全球經濟快速增長,東北經濟曾有過大約10年的快速增長,增速達到兩位數以上。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低迷、需求萎靡,國際貿易增速已連續4年低于世界經濟增速。在這種情況下,東北地區基礎工業和裝備制造業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凸顯。更令人擔憂的是,全球經濟可能進入一個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的新周期,這很可能是一個長期停滯的時期。如果確實如此,出口不振將成為長期狀態,依靠外需擴張來振興東北經濟的想法已不現實。當然,在出口不振的情況下可以擴大國內需求。實際上,在一系列擴內需、保增長的政策作用下,2010年以后我國內需有所擴大,東北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國內需求拉動。然而,在當前的經濟新常態下,內需擴大的空間有限,若不顧現實實施大規模需求刺激政策,不僅效果會大打折扣,而且會造成經濟結構扭曲、產能過剩加劇、企業負債率高企。那樣的話,產能過剩與企業高負債疊加,將成為東北經濟不可承受之重。
????? 可見,東北經濟已經走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口,過去數量擴張型增長方式走到了盡頭,必須加快結構調整,向質量效益型增長方式轉型。今年4月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要求,到2020年,東北地區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結構性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梢?,這一輪東北振興的目標和思路與上一輪并不完全一樣。如果說上一輪東北振興主要是解決東北經濟量的問題,主要手段是需求擴張,那么,這一輪需要解決的是活力、結構、體制機制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主要手段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產業結構單一、產能過剩、企業負債率高等問題,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從這個意義上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東北振興的關鍵。
????? 從民生角度出發為國企改革營造良好環境
????? 如果說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東北振興的關鍵,那么,國有企業改革則是順利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很多人會產生一個困惑:為什么東北的國企改革推進得這么艱難?這是因為東北的國企有其特殊處境。東北三省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國是較低的,收入增長率在全國也是較低的,但失業率卻是全國較高的,人口老齡化程度也是全國較高的。東北企業處在這個環境中,需要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為了解決就業問題,東北的一些國企仍沿用過去的舊體制——廠辦大集體;為了保障退休人員的生活,東北的企業社保繳費水平在全國屬于最高之列。這在相當大程度上解釋了東北國企比重高、國企改革難的原因,因為用辦國企特別是用傳統方式辦國企的辦法能更方便地承擔起這些社會責任。換言之,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就無法形成東北國企改革的有利環境,國企改革也就難以推進。
????? 因此,應從民生角度出發,為東北的國企改革營造良好環境。應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其作為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加快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提高統籌水平,加快建立社保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減輕企業繳費負擔。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對企業尤其是對國有企業的不當干預。堅持擴大對外開放,以自貿區的先進理念優化營商環境,推進包括國際產能合作在內的雙向開放。這些舉措不僅有利于國有企業發展,也有利于各類企業輕裝上陣,走出東北振興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