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作為產業聚集的載體,擔負著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的重要使命。以“產業報國、實業興企”為己任,兩年前四川產業振興發展投資基金有限公司旗下的四川振興產業園實業有限公司進軍產業園業務,他們建設的產業園有何特色?會給四川產業發展帶來怎樣的新機?今天《天府創新訪談》我們一起對話四川產業基金總經理助理、振興實業董事長劉懷筆。
記者:為什么我們四川產業基金會選擇要投資做產業園?
四川產業基金總經理助理 振興實業董事長 劉懷筆:從2020年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要構建四川的5+1的現代產業體系,我們從產業基金來講,本身是管理了四川省的產業引導基金,匯集了很多資源,作為集團一個落實省委省政府戰略的一個重要的抓手,所以就組建了這個產業園這樣一個公司。
記者:那你覺得我們四川在發展產業園上現在最大的問題或者瓶頸在哪?
四川產業基金總經理助理 振興實業董事長 劉懷筆:一哄而上,大家都在發展就是同質化的競爭非常重,攤大餅式地推進這個園區的建設,但是園區的配套設施沒跟上。
記者:如果拿我們來建產業園和其他主體來建產業園,你覺得我們最大的區別在哪?
四川產業基金總經理助理 振興實業董事長 劉懷筆:我們以基金投引聯動,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我們有從這個項目的規劃,從招標到建設,最后到竣工投產,這一套我們是有專業優勢的。
為深入現場了解,我們首先來到振興實業在川建立的第一個產業園——南充臨江新區先進制造產業園。走進首家入駐企業——中暉鋁基。
記者:當時在這個地方來建廠的時候,你有考慮到這個地方是振興投資,你會想到有加持嗎?
四川中暉鋁基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宜正:前面我們確實對振興不了解,但是我們來到以后,振興對我們的企業一個金融服務,不是租客跟房東關系,應該是一個合作平臺的關系。
記者:給了你們多少的這種金融支持呢?
四川中暉鋁基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宜正:現在目前是一個億。
記者:聽說現在一二期已經全部招滿了,是嗎?
四川振興產業園實業有限公司招商合作部部長 胡學家:對,我們現在主要還是采取這個先定制化的這樣的一個招商的模式。(比如中暉鋁基)它的這個跨距這個層面,我們目前一般的這種跨距可能就8米這樣的一個跨度,那么它這個現在要求是24米,我們按照這個24米這種跨度給它建設。
記者: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廠房是你們精心的定制化生產的一個廠房?
四川振興產業園實業有限公司招商合作部部長 胡學家:對,降低了我們整個廠房的成本,就直接體現在對企業的租金上,其實也是間接地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提高了它的效率。
南充西充縣經濟協作服務中心主任 汪毅:四川產業振興集團是我們臨江新區西充片區招引落戶的第一個企業,也是第一個產業園區,我們不僅創新政府加園區加基金的招商模式,更帶來了一大批上下游的關聯企業,下一步我們還會繼續與振興集團形成合力,真正打造一個具有西充特色的臨江產業集群。
記者:走到哪都非常受當地政府的歡迎,大家都希望你們過去投資?
四川產業基金總經理助理 振興實業董事長 劉懷筆:對。
記者:您也在地方政府工作過,也在園區工作過,現在也在基金公司工作,以你的這個工作經歷來看,你們怎么來和地方政府能夠保持非常良好的合作呢?
四川產業基金總經理助理 振興實業董事長 劉懷筆:我們是用產業的思維做園區,就是通過我們這個園區的建設把我們這些企業、資本、人才、技術都集聚到這個平臺上來,承擔了一個地方政府和入園企業之間這個橋梁和紐帶作用,最終來實現我們政企園利益的深度捆綁。
記者:政企這樣一起合作,你們其實是把稅收是留給了當地的政府,所以你們的盈利點在哪呢?
四川產業基金總經理助理 振興實業董事長 劉懷筆:投資這一塊就是我們真正的盈利點,說到底就是陪伴我們入駐企業共同成長,就是當了入駐企業的股東,通過在我們園區里面對企業的孵化,加速讓它成長,發展壯大起來以后,我們和企業一起分享企業成長的收益,所以并不是靠我們這個租金。
記者:所以其實你們跟這個物管公司就完全是有本質上的區別 ,特別是跟那些產業地產商是有本質區別的,那你們怎么來選擇呢?你為什么選擇在這些地方來落戶呢?
四川產業基金總經理助理 振興實業董事長 劉懷筆:一個是地方政府它的產業氛圍,要有一定的產業基礎,第二個來講就是它有一定的區位交通這樣的一些優勢,圍繞省委省政府的“五區協同”,從有利于推動我們區域協調發展這個角度來選擇我們落地園區,比如說我們為什么在南充,就是因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要建臨江新區。
記者:比如說南充你們選擇的是真空產業園區,這個真空產業可能在南充當地是它的主導產業,但是這個大家平時還是不太了解,感覺還是比較小眾的一個產業。像你在龍泉就落戶的是電子信息,電子信息感覺這個萬億產業,感覺競爭也很大,內卷也很嚴重。那你這個是怎么樣來避免?
四川產業基金總經理助理 振興實業董事長 劉懷筆:所以說我們其實做這個園區的邏輯,就是以龍頭企業來帶動這個它的上下游關聯企業的發展,來集聚產業的發展。
旭光科技前身是原國營第8800廠,這是一家有53年歷史的電子產品生產企業。
成都旭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建國:現有的產能已經滿足不了我們公司的一個發展的需要,我們需要對現有的產線進行一個自動化智能化的一個升級改造,我們也是希望借助振興實業強大的這個金融資本優勢、產業聚合優勢、專業運營優勢,來打造未來發展的一個高地。
在離旭光10公里的地方,新一代電子信息智慧產業園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產業園總投資50億元,計劃今年5月交付旭光。
四川振興產業園實業有限公司龍泉園區項目負責人 段小龍:我們總的建設是12棟廠房樓和兩棟配套用房,其中旭光科技定制的123號廠房樓和13號倒班樓。
記者:我看你們寫的是定制加通用模式是怎么理解呢?
四川振興產業園實業有限公司龍泉園區項目負責人 段小龍:就是旭光科技這一部分按照他們的一個需求無論是層高、載重還是跨度,都按照它們的一個定制需求來,而我們的通用廠房就是按照一個固定的模式來做。
記者:我看你們這邊還有一個擬入園企業一覽表,這上面的企業是旭光的上下游嗎?
四川振興產業園實業有限公司龍泉園區項目負責人 段小龍:這些企業都是根據旭光的產品分類,由它的產品所追蹤的相關行業的上下游企業,然后我們在進行多輪的談判之后,它們也是有意向(入駐)。
記者:我們這次也去看了南充的產業園,去看了龍泉的產業園、資陽的產業園,就有一個最大的感受,就是你們的招商的速度特別快,現在在這個大背景下其實是非常難得的,我就想問一下就是你們覺得你們招商為什么可以做到這么快?
四川產業基金總經理助理 振興實業董事長 劉懷筆:我們的定位就是圍繞這個中小微的科技型企業這樣做,所以定位很準確,“招早招小招科技”圍繞這樣一個思路來推進招商。
記者:這次省兩會的報告里邊也專門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我們在推進這個戰略新興產業有沒有什么樣的助力?
四川產業基金總經理助理 振興實業董事長 劉懷筆:比如說我們最近先后落地了數產公司,就是跟華為一起深度合作的數字機器人項目,我們已經落地了四川省的傳感器檢驗檢測研究院,同時我們也在聯合中科院準備在南充建個四川省的綠色化工研究院,解決我們卡脖子的這些問題。
在中科院成都有機化學實驗室,我們見到了突圍卡脖子技術的新材料產品。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 高級技術顧問 王公應:這個就是我們做的特種光學聚碳酸酯,它的主要用途是做咱們這個手機鏡頭、安防鏡頭等等用途是非常廣泛的。
記者:現在這個基本上國內全是用的進口嗎?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 高級技術顧問 王公應:全部是用的進口的,而且這個進口的價格也是比較貴。
記者:這個研發你們用了多長時間?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 高級技術顧問 王公應:算起來都有十年多的時間了。
目前,有機所已經與振興實業達成合作,將在南充經開區化工園區建設振興新材料產業基地,打造四川化工新材料產業研發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原黨委書記 高級技術顧問 王公應:科研成果轉化沒有資本驅動的話那你也就相當于缺了一條腿,因為尤其是在轉化過程當中,它要做大量的這個中間放大實驗研究,在這個時候科研院所一般是投不起這個錢,所以必須有這個社會上資本來驅動。
記者:你們企業也提出來就說做產業園是難而正確的事情,這個難是指什么?
四川產業基金總經理助理 振興實業董事長 劉懷筆:整體宏觀經濟形勢下,特別是這個投資乏力是個普遍的現象,這個非常難,以前我們靠稅收、土地優惠來推動企業的集聚,現在這種關節下其實是推動不了,但是為什么要做這個事呢,如果我們園區里面形成一個特色產業的集聚的話,不但是一個資金賦能、一個產業賦能,包括技術賦能,它是個綜合性的賦能,它最終來講應該說是個倍增的效益 。
記者:未來我們會看到這個特色產業園區會不斷的在全省各地復制嗎?
四川產業基金總經理助理 振興實業董事長 劉懷筆:我們簽約的大概有3,000畝土地,未來五年,我們的生產廠房的規模應該在200萬平米以上,我們預計的入駐企業應該在100到200家,未來應該達到1,000億的產值,對地方政府的稅收貢獻應該是在20個億到30個億左右,我們也希望我們能夠成為全國領先的特色產業園區的運營服務商。
記者:這次政府工作報告里面專門也提到了一句,要整合設立省級產業引導母基金,更好的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放大的效應,這個我們四川產業基金也是重任在肩,所以下一步發力的重點是什么?
四川產業基金總經理助理 振興實業董事長 劉懷筆:沒有母基金這個體系,說到底我們很多的對產業的引導培育會缺乏連續性,缺乏統籌性,我們有決心和信心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盡快地把我們四川省的產業引導基金的母基金,盡快地落地見效,真正的為全省的六大優勢產業,還有我們的未來產業培育和發展,起好引領和帶動作用。
記者手記:投資中小企業、招引龍頭企業、落地成果轉化,振興實業在建設和運營產業園上,整合資源、發揮優勢,賦能入園企業發展,引領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探索出了一條釋放乘數效應的路徑,和企業共成長,和產業共發展,走難而正確的道路,助力四川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來源/四川觀察?校對/劉雯枚?編輯/王曉麗 陽博)